cmd体育在线_备用网址登陆

图片

图片

 

【时政·理论】核心要义、价值取向: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两个关键点

2023-11-01 15:56:29作者:张强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数: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丰厚、思想精深,学习领会好其深刻内涵,需要把握好核心要义和价值取向两个关键点。

一、核心要义:为国、为党、为民

传承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作为软实力,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起“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他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攸关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坚持“家”与“国”的辩证统一,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化人,为党育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并确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育人,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cmd体育在线_备用网址登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给青年大学生回信等重要场合都论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方法,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紧紧围绕建成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文化乐民,以民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一个国家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朱子名句“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古语,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这个根本命题,强调文化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价值,发展文化事业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要“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的基本原则,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归宿。所以,在文艺创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明确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求贯穿于文化发展始终,必须以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文化发展。这充分彰显了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乐民的人民情怀。

二、价值取向:求真、向善、尚美

真、善、美的统一是主客体之间的理想模式,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之真,胸怀世界之善,仰望世界之美,将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使得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更合感受性,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高度统一。

求真即合规律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托,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关于文化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思想体系,它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为导向,积极探索和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关切,体现了时代精神。特别是“两个结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性。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具体实际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时代发展与实践深化而不断发展和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性,蕴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还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要求“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的精神养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还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进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突显了科学真理性。该思想体用贯通,内蕴着“求真”。

向善即合目的性。在国际局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背景之下,如何维护世界体系的和谐稳定、重构世界文明秩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明蕴含着以和为贵、和平相处的文化基因,如提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笃信“德不孤,必有邻”的处世准则、坚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主张、崇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发展路径、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合境界,等等。这种“和合”外交不仅是要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 也是要努力塑造一个天下太平、协和万邦的世界图景,为百年变局中的世界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惠互利,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这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充满了对世界的善意、厚道与温情。该思想有情有义,内蕴着“向善”。

尚美即合感受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义利关系有着富含哲理的解决方案,“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天下为公”“四海一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等理念蕴含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与追求。可以说,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当前,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建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是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美”是指人类对生存的淳朴和真诚,是对事物的感受和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取舍标准。美能给人类带来愉悦感,万物和谐即为美之最高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关注人类未来,建设美好世界。该思想有景有境,内蕴着“尚美”。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