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地追寻
——记园艺学院王小蓉副教授
王小蓉,女, 199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会员,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师。1995年、1998和2008年分别获得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站博士后。199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于2000年晋升讲师,2005年晋升副教授。留校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工作业绩突出。
以德育人,春风化雨
她总是最早到校,而最晚离开。
她珍惜每一分钟,对事业坚持不懈地追求。
“有理想、努力进取、快乐并阳光,敢于吃苦与奉献。”这是王小蓉对学生的殷切期盼。
“和蔼可亲又要求严格,关爱学生又提倡自律!”这是学生们对王老师的由衷赞叹。
工作中,王小蓉用行动督促学生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只要她有课,总是提前到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王老师科研方面的工作任务很重,但是每堂课都会认真准备!”研究生南红说。上课前,王老师总是很认真地研究课件,让课件尽善尽美。讲到疑难问题时,王老师喜欢从多方面阐释,力求每个同学都能理解知识的精髓。
提起王老师,学生王燕满怀敬意地介绍:“同学们经常发短信,询问学习上的事。王老师肯定要在第一时间回复给学生。短信不方便解释时,她主动打电话为学生答疑解惑。
王小蓉不仅注重教学效果,还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王老师清楚地记得专业课上所有学生的名字。担任小班班主任时,她对班上每个同学的性格、爱好和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她让胆怯的同学有发言锻炼的机会,提倡学生之间团结互助。为学生改毕业论文时,她注重与学生交流,经常说“我的意见不一定全对,你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
为人师表,以德育人,王小蓉传授知识与思想,传承精神与理念,给了学生们莫大的启迪和鼓舞。
醉心科研,孜孜以求
园艺学院承担了两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科研项目,几个月前,王小蓉作为第一主研参与完成了“西南地区树莓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特异资源的筛选(2006—2009)”,目前正在主持研究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进行“悬钩子属植物特异种质的细胞分子鉴定和蔷薇科数目比较功能基因组学和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研究,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刊物以及国内本学科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一定影响。
资料的调查与收集,样品的采集无不浸透了王小蓉老师的汗水。一次,她到峨眉山采集样品,经费紧张,出差时间又有限。她带着几名研究生,徒步走了90公里,熬夜整理资料,踏着泥泞的山路冒雨采集样品。
可是王小蓉却认为科研工作才刚起步。目前,她又与归国的科学家合作,从事蔷薇科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以及优异资源的发掘、保护与利用。
在王小蓉的时间表上,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她从不打麻将,不上网聊天。她常说:“时间是最宝贵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要好好利用,不要错过了生命的每一个节点。”她把时间几乎都花在科研与教学上。她难得挤点时间上街购物,会把几个月需要的东西一次性买回来。她很少穿高跟鞋,因为觉得穿平底鞋做事情更方便。
有一次,王小蓉在农场进行田间试验,一位路人询问:“你是川农请来干临时工的吗?一个月给你多少工钱?”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没有让她产生任何心理负担。她知道要想科研上干出成绩就必须吃得苦,只有不断积累经验,从量变到质变,才能实现飞跃。
双重压力,泰然处之
最让王小蓉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有一个阳光可爱的儿子,不但聪明活泼,成绩还很出色。王老师的爱人常年在外工作,她不光要投入大量精力在科研和教学上,还要做个好母亲,照顾好儿子。繁重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一般人难以平衡,她却泰然处之。她注重启迪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个性。她说,“希望儿子健康、阳光、有才气”,这也是她培养学生一贯秉持的观点。”
在王小蓉看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做着最普通的事。她的思想、她的动力,都来源于悉心培养她的硕导、博导和前辈们。在川农大数位恩师的熏陶下,王小蓉用行动践行着“cmd体育在线_备用网址登陆”。
王小蓉,女, 199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会员,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师。1995年、1998和2008年分别获得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