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扬楫】王仲林:追光而行,逐梦不止
2023-03-16 11:40:34作者:水稻所 审稿:李伟滔 来源:水稻所 点击数:
个人简介:王仲林,男,陕西渭南人,水稻研究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从事地面高光谱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对作物长势监测和生产力预测研究。以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CSCD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FieldCropsResearch(一区TOP)、TheCropJournal(一区TOP)、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二区TOP)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CSCD论文2篇,受邀担任Field Crops Research期刊审稿人;获授权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各1项。获2022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校级优秀研究生和2021年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书山有路勤为径
农学院副院长杨峰教授是王仲林硕士阶段的导师,也是他所从事的农业遥感方向研究的启蒙者。
硕士刚入学的时候,“遥感”、“3S技术”、“光谱”,这些陌生的词汇曾让他十分迷惑和茫然,时常怀疑自己选错了专业。然而,科研的路总归是要自己去走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王仲林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去熟悉这些陌生的专业术语,同时也积累了农业遥感方面的基础知识。王仲林说,当在科研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的时候,不妨多读读文献,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科研方向。
为了充分了解农业遥感领域知识,王仲林从入学开始便着手于自己的两个小实验,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还锻炼着严谨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今,王仲林又拜入水稻研究所马均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马老师坚守水稻栽培事业30余年,在科研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他。“科研不仅是兴趣和热爱、责任和使命,也是坚持和传承,科研要持之以恒。”王仲林也决定继续从事农业遥感事业,并将地面高光谱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信息监测和生产力预测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梦想。
百折不挠
通过水稻研究所博士审核那一刻,关于研究方向的问题仿佛已在冥冥之中有所安排。
王仲林正在进行博士研究方向的确定和策划。“那时有关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水稻田间氮素进行诊断的研究已经数不胜数,要同时能够贴合马老师课题组研究大方向,研究水稻氮素更精细化诊断是唯一出路。基于这一原因,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成为了诊断这一要素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技术。”经过认真思考分析,高光谱成像系统和无人机让他确定了科研的方向。
方向既定,后面的路也并不平顺。仪器设备的问题又给他这条科研之路增设了障碍。成都市各大高校都难以寻到他所需的设备,除了价格高昂之外,该系统的高难度操作也是主要限制因素。仪器设备作为所有试验进行的基础,让他头疼了一个多月。他想方设法找了很多地方,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好不容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终于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寻得了他要的“宝物”。现在回忆起寻找的过程,他仍很感叹:“生活和工作能有多少艰难困苦,大概只是没有付诸行动罢了。”
夸父逐日
神话里有“夸父逐日死”,今有“小王追日测光难”。西南地区多阴雨、寡日照,对于王仲林这个测光人来说苦不堪言,“去田里采集数据总是需要追着太阳跑,恨不得一直抓着太阳求它多赏点数据”。
在田里测光的日子,留给他的感受五味杂陈。每次测数据都是在别人吃饭午休的时候,他需要背着仪器,带着师弟们在田里头顶烈日展开实验,“有时候看着师弟累得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的样子,心里总是又好笑又愧疚。”每一个数据的获取都能让王仲林深切体会到农业科研的不易。而这样的“逐日”生活他一过就是六年,并且仍将一直努力坚持下去。
农业遥感方向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深入挖掘,研究期间王仲林开发了属于其团队自己的数据分析和建模融合算法,显著提升了对作物光合色素和叶面积指数的监测精度效果。为了解决生产力光谱监测机理性不强的问题,他又提出了“遥感数据—生理参数—产量品质”的生产力预测方法,比传统算法精度更高且更具有解释性。要知道,开发算法和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逐字逐句的编写代码,试错和修正往复循环……尝试了日复一日的失败,像夸父一样,王仲林正是靠着锲而不舍、勇于拼搏的精神苦苦支撑,才终于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突破和成绩。
怀揣梦想的王仲林仍旧朝着远方前进,他说:“希望在未来可以坚持和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为cmd体育在线_备用网址登陆智慧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