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标兵】李丹阳:追风赶月,永不停留
2022-12-07 10:16:40作者:李祎涵 段芳 曹小娇 审稿:王中成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点击数:
个人简介:李丹阳,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2002班学生,2021-2022学年优秀学生标兵。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名全院前1%,第二课堂成绩连续两年专业第一,同年级全院第一,全校第二;现任大数据应用实验室负责人;曾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国家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青年五四标兵等奖励和荣誉33项;累计投稿SCI高水平学术论文10篇,已检索5篇,已录用1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6篇,累计影响因子18.904;被受理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发明专利两项,取得软件著作权两项。
勇于尝试,在探索中明确方向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这句话贯穿了李丹阳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在他最迷茫的时候指引前进的方向,让他成为一个不断向前奔跑的“追风人”。
同其他初入大学的新生一样,来到大cmd体育在线_备用网址登陆园的李丹阳踌躇满志,对未来怀有无限期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困惑与迷茫,在无意义的忙碌之中,李丹阳逐渐模糊了自己的目标与方向,甚至有些“放纵”自己,但怀着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他很快地从短暂地沉沦中抽身而出,做出了一个对他大学生活至关重要的决定--加入大数据应用实验室。
“如果不是加入了实验室,可能不知道未来人生会如何发展。”进入实验室之后的李丹阳仿佛终于找到了打开大学生活的“正确方式”。在此之前,他对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可谓是一无所知,更别提靠兴趣指引他深入发展的方向。李丹阳坚信,“兴趣是培养出来的”,于是,在加入大数据应用实验室之后,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中,他终于找到了与自己相契合的方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并从此走上了搞学习、打比赛、做项目、发论文的拼搏之路。
直面挫折,灵活应对困难挑战
在很多人眼里,刚刚步入大三就已经拥有一份如此优秀履历的李丹阳人生有些过于顺风顺水了,然而实际上,“大神”也会遭遇挫折,如今的亮眼成果,都是过去两年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与坚持换来的。
“不要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相较于他人面对挫折的态度,李丹阳的想法有些别具一格的“丧”。然而,这也是他能在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的小小秘诀。因为不对结果抱有任何更好、更坏的幻想,所以才能无畏于面对任何挫折挑战,才能更加心无旁骛地将自己发挥到极致,才能坦然撷取一路走来亲手浇灌、孕育的成果。正是因为拥有这般洒脱的心态,李丹阳才能在自己的“追风”途中行稳致远。
同时,李丹阳还是一个“宽以待己”的人,在遇见棘手的问题时,他会选择运用更灵活的方式来解决,而非死磕为难自己。在灵感枯竭、论文无法继续完成时,他会选择将其放一放,先着手完成其他事;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他会更加倾向于“厚着脸皮”去“打扰”其他前辈。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灵活变通的思路,李丹阳才能少走许多弯路,成为“高产大神”。
厚积薄发,点滴积累换取丰硕成果
“每项惊艳的成果产出之前,都会经历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把它叫做扎根。”所有的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扎根”的日子里,面对瞬息万变的计算机行业,李丹阳总是通过关注最新的论文、创新技术,来了解计算机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把握行业科技前沿,这也为他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方向。在行业最新成果中,往往包含了较多的研究方向和技术创新点,发掘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一步思考,一步步去模仿,去尝试实现。
“每一个默默咬牙坚持的今天,都会成为将来惊艳的伏笔,”他坚信着,也实践着。无论是基础知识学习,还是进行科学技术研究,鞭策自己每天做一点,一步一个脚印。要做出优质的科研成果,光靠自己埋头苦干是绝对不可能的,少不了要和他人进行学术交流,他曾参与北京大学小鼠脑神经电信号仿真项目、中国科学院数据异常监测和遥感小水体识别项目。不断与项目组优秀的师兄师姐交流,一次次的撰写实验报告,达标一项项实验数据。
从最开始细心观察周围发现问题、寻找灵感,到把问题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解决问题,背后是一点一点地挖掘技术,一步一步去尝试将想法变成现实。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对于已经收获颇丰的李丹阳来说目前并非是求学生涯的终点。“希望在本科期间,能在TOP期刊留下‘The article is from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这是他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中追求的目标,获得优秀学生标兵的荣誉将鞭策他在追风路上行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