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优秀标兵】秦依涵:脚踏实地,奋勇前进
2022-12-09 14:10:58作者:张畅 谭子涵 李平进 审稿:朱长文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点击数:
个人简介:秦依涵,重庆永川人,中共预备党员,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师从唐自钟博士,主攻中药材内生真菌相关研究。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TOP期刊3篇。本硕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奋发图强 勇攀高峰
三年前,面对毕业考研的大潮,和大多数人一样,秦依涵对读研并没有确切的观念和认识,当时她只是单纯地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能成为大学老师,这一梦想支撑着她读研的决心。当她拿到了四川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属于她的科研之路便开启了。
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秦依涵立志实现自己的科研梦。但现实很快就给了她打击。面对科研这座大山,秦依涵感觉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她之前没进入过实验室,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甚至对科研的认识还基本停留在本科学习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层面。“当时我连如何搜索英文文献都不知道,更别提如何高效地看一篇英文文献了。”作为科研小白,秦依涵只有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整理文献、设计方案、着手实验,按照“一周一汇报,一月一进展”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
第一次的文献汇报令她印象最深刻。她自认为把一篇文章读懂了,却回答不出导师的问题,心中很是忐忑。然而导师不但没有责骂,反而称赞她第一次做PPT很认真,又给了很多建议。依照导师指导,她连续几个月疯狂看文章。她深知自己并非天赋型选手,只有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把握住每分每秒,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于是,她就先从相关领域的硕博论文和综述开始,积累基础知识,继而再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课题方向。她坚信,万事开头难,但只会难一阵子,迈过去了前面便是一马平川、开阔天地和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乘风破浪 披荆斩棘
成长的道路上不只有鲜花,也有荆棘。
在做好前期准备,明确科研兴趣后,秦依涵便开始了自己的实验旅程。最让她难忘的就是与秀丽隐杆线虫的“相爱相杀”。
线虫虽小,学问却大。在最初的实验中,她不是把线虫戳死就是把培养基弄得千疮百孔。她清楚自己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因此,为了完成这一实验,她放弃了暑假,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盯着显微镜数虫子。有段时间她一闭眼睛,眼前浮现的全是密密麻麻的线虫。夏天的无菌室异常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汗水湿透了她的实验服。就在她以为实验快要成功时,却遇到了线虫大批量污染的问题,导致实验功亏一篑。炎热的天气加上实验的不顺利,令她无数次想要放弃。“绝不能辜负自己的努力,不能让困难打败自己,再坚持一下!”就是抱着这种坚定的决心,她重整心态,总结失败原因,寻找解决方法,重头再来。
研二,秦依涵曾有过一段低谷期。文章投稿、实验和开题的不顺利让她备受打击,一度怀疑自己。
咬牙坚持之下,实验好不容易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在自习室为期两周废寝忘食的闭关写作。初稿很快完成了,经过导师初步修改,便开始投稿。一周后,她就收到了文章被接收的邮件,兴奋地将邮件转发给了导师。等来的却是导师的提醒:“这是诈骗邮件,你投稿的网址不是官网吧?”她感到又好气又好笑。不过她心里明白,文章哪有那么容易就投出去的?只能徐徐图之。幸运的是,这一次文章真的很快就得到其它期刊的回应。三个月内,5位审稿人,50多条意见,秦依涵认真回复了每一条,发送出8封回复信,累计40多页。最终,她收到了期盼已久的邮件:your manuscript is accepted。
在读研的三年里,她看过凌晨的月亮、早晨六七点的太阳,也感受过暑假炙热的夏日、寒假凛冽而唯美的冬夜,领略了本科四年从未看到与留意过的风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做自己认为对的,不要后悔,也不要留下遗憾”。她总告诉自己:“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秦依涵就是科研上的执着探索者,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生活中,秦依涵喜欢山水,喜欢旅游,也热爱大自然,是个十分乐观的人。尽管读研的过程困难重重,但她特别善于发现其中的快乐,排解其中的煎熬。比如实验结果非常好的时候,会给她带来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但如果努力做了一天的实验,结果却很失败,心情虽然会沮丧到极点,但是她也有调解情绪的小妙招。“去吃了一顿火锅,大口喝了一杯奶茶,再来两个奶油泡芙,美美饱餐一顿后又会满血复活了。”简单的快乐就能扫去她一身的疲惫,快速恢复战斗力,继续投入战斗。
回顾往昔,秦依涵有些感慨,如果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自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她说:“我很庆幸用三年的时间体验了一次翻山越岭的过程,感受了一次小山顶的风,看了一座小山顶的美景。很感激自己在翻越这座小山时没有放弃,也知道了后面还有更多的山,更多的风景等待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