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d体育在线_备用网址登陆

图片

图片

 

暖阳护林海

——记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崔兴雷

2024-10-17 10:15:29作者:尚婉婷 审稿:杨娟 来源:林学院 点击数:

  

9C50C

崔兴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国家林业草原西南森林与草原生态防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负责人,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林火生态、森林防火。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Nature Plants、New Phytologis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寄情于林的初心

在谈及如何踏上林业这一领域时,崔兴雷回忆起了童年时期对森林的初次邂逅。在故乡,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他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入其间的情景:挺拔的树木直指天际、晶莹的露珠在巨大的蜘蛛网上熠熠生辉、鲜艳斑斓的野果在林间时隐时现、斑驳的光影在地面跳动,鸟鸣声随着风声时远时近。那一刻,森林以其神秘而迷人的气息,牢牢抓住了崔兴雷年幼的心,它仿佛是一个藏着无尽宝藏的神秘乐园。“丰富而神秘”,这是他对森林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随着岁月的流转,崔兴雷对森林的理解日益深厚。他深知,森林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厚的财富。保护好森林,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本要求。崔兴雷的童年记忆,以及后来对林业价值的深刻认识,引领他坚定地选择了林业作为自己的追求,这一信念,他始终不渝,坚守至今。

潜心于林的贡献

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救治十分困难,不仅可以瞬间将森林烧为灰烬,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受损,还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森林火灾的频发性和危害性不断升级,森林防火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紧迫难题。“管理好森林火灾,不仅只是遏制林火的发生和蔓延,同时也要认识到火的有益性,把林火的双重性融入到森林火灾的管理当中。”因此,崔兴雷坚信,探究林火生态是优化林火管理的基石。

自攻读博士学位起,崔兴雷便致力于林火生态与森林防火领域的研究。“植物是自然界中主要可燃物,植物的燃烧性状影响着火灾发生风险及强度,与植物适应野火的生存策略紧密相关。深入研究植物燃烧性状,可为火灾预防及火后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因此,他专注于植物燃烧特性的研究,他所带领的团队通过测定西南地区主要树种的燃烧性状,筛选出了一批具有防火特性的物种,为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生物防火隔离带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他的团队揭示了植物燃烧性状演化的演化机制,解决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于燃烧性状演化机理的争论。他本人还受邀为《Science》杂志的一期防火科普视频提供技术支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近5年,崔兴雷团队在《Nature Plants》、《New Phytologis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项。成果发表后引发了广泛的学术关注,为森林火灾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探索于林的坚韧

科研之路是一场深入未知领域的探险之旅,旅程中充满了艰辛苦楚,它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具备坚韧不拔的品格,还要有豁达的胸怀。崔兴雷回顾起自己的科研之路,感慨万千:“科研的道路布满了荆棘坎坷。从实验设计到实验实施,再到成果的撰写发表。这一路走来,不知道要跌倒多少次,这是每个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崔兴雷投身于研究多种植物燃烧特性的征途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植物样本。在一次国外取样时,目标植物生长在4000米以上的巍峨山顶。崔兴雷不畏艰辛,历经十多个小时的攀爬与下山,终于在一天之内,将那份来之不易的样本收入囊中。然而,这只是科研道路上的小确幸,事实上他经常在攀登数座山峰,走过数小时山路后也无法找到目标样品。“甚至在我们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山顶后却发现,那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迷人风景。”

在科研的征程上,样本采集的艰难仅是冰山一角,更有无数挑战潜伏在前,等待着研究者去一一克服。这些困难可能来自于实验设计的不完善、数据的不准确、技术的不成熟、实验的结果与愿景大相径庭……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就像是攀登过程中的狂风暴雨,让科研之路变得异常艰难。即便是成果的发表,同样是一段充满挑战的征程。崔兴雷在其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为了将一项关键科研成果公之于众,从初稿的完成到最终的发表,他的论文经历了达二十多轮的反复修改,每一次都是对研究深度和准确性的再次打磨。最终,这篇凝聚了心血与智慧的论文,在享有盛誉的《Nature Plants》杂志上得以发表。在回顾这些经历时,崔兴雷却豁达地说:“我们投身于实验,正是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和探求,这份不可预知性,也赋予了科学研究无穷的魅力。”在他看来,坚持科学研究,不仅是对坚韧意志的锤炼,更是对接受长期无果现实的勇气的一种考验,抗压能力和豁达心态是科研人员不可或缺的内在素养。

科研之路,犹如攀登险峰,每一步都充满了坎坷与荆棘,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路可走。在这条充满未知的曲折道路上,每一位研究者都必须怀揣坚定的信念,保持平和而豁达的心态,才能迎风破浪,无畏前行,在科学的浩瀚海洋中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崔兴雷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态度,在实现科研成果与科学理想的征途上稳步前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