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d体育在线_备用网址登陆

图片

图片

 

旅游学院杜芝明:打开学生课堂广角镜

2012-10-15 15:46:57作者:张峻绫 来源:都江堰校区 点击数:

  
  
    编者按:他们不是舞者,却拥有一方高贵的舞台;他们不是演员,却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地跳出美丽的舞步,不断点燃学子们创新才智的火种。
  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刀阔斧。本网特别策划了“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系列专题报道,希望通过展示身边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收获你我,启迪众人。
  ………………………………………………………………………………………………………
  
课堂上,他是一位拓展知识、循循善诱的师长;课下,他谈笑风生,和同学们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学生眼中的杜芝明老师,绝对是一位为学生展开课堂立体教学的“80后”好老师。

评时事,找寻知识之源

  “中国渔政船与菲律宾海军护卫舰对峙的事件”,刚一开堂,黑板上的一行粉笔字便让气氛立刻紧张起来。这不是一堂时政课,而是杜芝明老师的旅游文化课堂。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听来的消息,杜芝明老师有条不紊地把黄岩岛问题向大家作了介绍和梳理,适机巧妙地引入了“中国的爱国精神”,再进入到课堂的主题:无形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精神。
每次课堂,杜老师总是带来了最热的时事和新闻,王立军事件、钓鱼岛事件等这些热门时事对同学们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在这个“80后”老师手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摆脱了教条式、纯理论的抽象面孔,成为了一堂堂营养丰富、价值实用的知识大餐。
“杜老师讲课一点也不死板。”杜老师的课堂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我上过《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史》,也上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红色旅游》,上这些课最关键的就是把知识生活化!”这是杜老师的上课宗旨。生活化,也就是去教条、去理论,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归纳,学会和科学知识产生共鸣。
  一次,杜老师念了一则关于走婚的新闻报道,然后让同学们谈谈想法。“我觉得就是一夜情。”一位同学起身发表的观点引起了哄堂大笑。杜老师没有板起脸来批评,反倒夸赞这位同学以不同的文化身份表达了个人观点,并借机分析“外来文化是包容还是抵制当地文化”,引入教学重点“文化冲突与文化包容”。正是因为杜老师开放的教学思想,在他的课堂上同学们敢于说出真实想法,积极踊跃地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说案例,让知识回归实践
 
为了拉近同学们与知识的距离,杜芝明老师想方设法调用各种资源,例如,精心选编系列笑话打开课堂气氛,缜密地讲述时事要闻,通过音频、视频让教学内容更为生动,而案例则是让课堂丰满的最重要的部分。
“课堂内容非常丰富,每次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容易与实际结合。“王燕霞同学对杜老师讲红色旅游的印象非常深刻。讲解红色旅游时,杜老师援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正反案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核心。
杜老师鼓励大家参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在讲解“山西黎城县东崖底镇的小寨村冀南银行旧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思考”时,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冀南银行的概况,“既然这里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新中国金融的摇篮,那么请同学们从旅游资源角度思考当地怎么开发当地的红色资源呢?”杜老师启发同学们结合当地革命时期的遗留建筑和文化风俗习惯,从背景、地位等方面思考如何利用银行旧址尝试设计小寨旧村的旅游路线和市场类型,让同学们试着开发一些红色旅游产品。通过案例学习,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红色资源,课堂并没有到此结束,同学们还被启发利用红色资源“红绿”结合的特点,将周边的绿色旅游资源也结合开发,扩展研发价值。这堂课从策略思考变成了一场完整的旅游资源的创意开发和设计演练。
    “也许杜老师心中认为,只有打开学生的视野,传授学习和研究的思路,才能真正地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同学们很喜欢杜芝明老师的授课方式,他时常鼓励同学们学习研究文章,通过他人的研究成果拓宽视野,找到新的思维角度,也让同学们标记出学术文章中的写作要点,逐步提高学术论文写作技能。
  
\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